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教育投入的日益增长,实验室内潜在风险性较高的设备大量增多。同时,师生的实验室教学、科研活动也急剧增加。因此,实验室安全问题应值得充分重视,尤其是在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应急方面。为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置可能发生的事故,保护师生员工人身安全和实验室财产安全,保障实验室安全和正常运转,根据我校实验室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验室安全事故处理应急预案。
一、实验室安全隐患分析
(一)水、电、气
水管及暖气管爆裂造成的水患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试剂药品及资料的损坏是很普遍的事。由电、气导致的火灾性事故、触电性事故、气体泄漏事故的发生更具有普遍性,几乎所有的实验室都有可能发生。
1.水灾
由管道爆裂、水阀失灵导致的跑水事件造成仪器设备的损坏、实验药品及图书资料的泡毁。
2.火灾
忘记关电源,致使设备或用电器具通电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引起着火;操作不慎或使用不当,使火源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供电线路老化、超负荷运行,导致线路发热,引起着火;乱扔烟头,接触易燃物质,引起着火。
3.触电
违反操作规程,乱拉电线等造成触电;因设备设施老化而存在故障和缺陷,造成漏电触电;使用自制电炉造成触电。
4.气体泄漏
不同的气体泄漏会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对环境造成污染,还极易引起火灾甚至爆炸。
(二)剧毒化学品、腐蚀性物质及易爆物品
毒害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化学药品和剧毒物质的化学实验室和具有毒气排放的实验室:1.违反操作规程,将食物带进有毒物的实验室,造成误食中毒; 2.设备设施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有毒物质泄漏或有毒气体排放不出,酿成中毒; 3.管理不善,造成有毒物品散落流失,引起中毒;4进行有毒有害操作时不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具。
皮肤直接接触强腐蚀性物质、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如浓酸、浓碱、氢氟酸、钠、溴等引起的局部外伤:1.在做化学实验时没有根据实验要求配戴护目镜,眼睛受刺激性气体薰染,化学药品特别是强酸、强碱、玻璃屑等异物进入眼内; 2.在紫外光下长时间用裸眼观察物体; 3.使用毒品时没有配戴橡皮手套,而是用手直接取用化学毒品; 4.在处理具有刺激性的、恶臭的和有毒的化学药品时,没有在通风橱中进行, 吸入了药品和溶剂蒸气。 5.用口吸吸管移取浓酸、浓碱,有毒液体,用鼻子直接嗅气体。
爆炸性事故多发生在具有易燃易爆物品和压力容器的实验室:1.违反操作规程,引燃易燃物品,进而导致爆炸; 2.设备老化,存在故障或缺陷,造成易燃易爆物品泄漏,遇火花而引起爆炸。
(三)放射源及射线装置
放射源发射出的射线看不见、闻不到、摸不着,它可以破坏细胞组织,从而对人体造成伤害。当人受到大量射线照射时,可能会产生诸如头昏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机体损伤,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四)菌类及微生物安全
细菌危害可以通过活菌的摄入、伤口、消化道等引起人体感染发病,并可致死亡。随着现代实验室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亦日益突出,从事相关工作人员因为感染导致死亡的案例时有发生,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也是非常严重的。
(五)“三废”安全
废气、废物、废液不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1.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能刺激人的眼睛、气管导致眼睛发炎、疼痛,造成使人咳嗽、气喘甚至得肺癌,对农作物、树木的危害也很大;
2.对废弃药品管理不善,造成有毒物品散落流失,造成中毒事件的发生和环境污染;
3. 废液排放管路受阻或失修改道,造成有毒废液未经处理而流出,引起环境污染;
4.不按照要求处理实验“三废”,造成污染环境。
二、实验室突发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一)水、电、气安全应急处理预案
1.发现水患首先要关掉水源总阀,其次要关掉电源,以免引起电源短路造成双重危害。在平时要及时检查、更换阀门以及使用时间过长的管道。
2.发现火情,现场工作人员立即采取措施处理,防止火势蔓延并迅速报告。确定火灾发生的位置,判断出火灾发生的原因,如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易燃液体、易燃物品、自燃物品等;明确火灾周围环境,判断出是否有重大危险源分布及是否会带来次生灾难发生;明确救灾的基本方法,并采取相应措施,按照应急处置程序采用适当的消防器材进行扑救;包括木材、布料、纸张、橡胶以及塑料等的固体可燃材料的火灾,可采用水冷却法,但对珍贵图书、档案应使用二氧化碳、卤代烷、干粉灭火剂灭火;易燃可燃液体、易燃气体和油脂类等化学药品火灾,使用大剂量泡沫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将液体火灾扑灭; 带电电气设备火灾,应切断电源后再灭火,因现场情况及其他原因,不能断电,需要带电灭火时,应使用沙子或干粉灭火器,不能使用泡沫灭火器或水;可燃金属,如镁、钠、钾及其合金等火灾,应用特殊的灭火剂,如干砂或干粉灭火器等来灭火;依据可能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类别、危害程度级别,划定危险区,对事故现场周边区域进行隔离和疏导;视火情拨打“119”报警求救,并到明显位置引导消防车。
3. 触电急救的原则是在现场采取积极措施保护伤员生命,触电急救,首先要使触电者迅速脱离电源,越快越好,触电者未脱离电源前,救护人员不准用手直接触及伤员。使伤者脱离电源方法:⑴切断电源开关;⑵若电源开关较远,可用干燥的木橇,竹竿等挑开触电者身上的电线或带电设备;⑶可用几层干燥的衣服将手包住,或者站在干燥的木板上,拉触电者的衣服,使其脱离电源;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视其神志是否清醒,神志清醒者,应使其就地躺平,严密观察,暂时不要站立或走动;如神志不清,应就地仰面躺平,且确保气道通畅,并于5秒时间间隔呼叫伤员或轻拍其肩膀,以判定伤员是否意识丧失,禁止摇动伤员头部呼叫伤员;抢救的伤员应立即就地坚持用人工肺复苏法正确抢救,并设法联系校医务室接替救治。
4、熟悉各种气体的使用方法,学会安全操作,一旦发现泄露首先关闭气阀,开门窗通风,用湿的毛巾等掩住口鼻,如果不慎进入眼睛,要及时用清水冲洗。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二)剧毒化学品、腐蚀性物质及易爆物品安全应急处理预案
1.中毒实验中若感觉咽喉灼痛、嘴唇脱色或发绀,胃部痉挛或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则可能是中毒所致。视中毒原因施以下述急救后,立即送医院治疗,不得延误。首先将中毒者转移到安全地带,解开领扣,使其呼吸通畅,让中毒者呼吸到新鲜空气;误服毒物中毒者,须立即引吐、洗胃及导泻,患者清醒而又合作,宜饮大量清水引吐,亦可用药物引吐,对引吐效果不好或昏迷者,应立即送医院用胃管洗胃;重金属盐中毒者,喝一杯含有几克MgSO4的水溶液,立即就医。不要服催吐药,以免引起危险或使病情复杂化。砷和汞化物中毒者,必须紧急就医;吸入刺激性气体中毒者,应立即将患者转移离开中毒现场,给予2%~5%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入、吸氧,气管痉挛者应酌情给解痉挛药物雾化吸入,应急人员一般应配置过滤式防毒面罩、防毒服装、防毒手套、防毒靴等。
2.强酸、强碱及其它一些化学物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发生这些化学灼伤时,应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再分别用低浓度的(2%~5%)弱碱(强酸引起的)、弱酸(强碱引起的)进行中和。处理后,再依据情况而定,作下一步处理;溅入眼内时,在现场立即就近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每一实验室楼层内备有专用洗眼水龙头。冲洗时,眼睛置于水龙头上方,水向上冲洗眼睛冲洗,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切不可因疼痛而紧闭眼睛。处理后,再送眼科医院治疗。
3.爆炸实验室爆炸发生时,实验室负责人或安全员在其认为安全的情况下必需及时切断电源和管道阀门;所有人员应听从临时召集人的安排,有组织的通过安全出口或用其他方法迅速撤离爆炸现场;应急预案领导小组负责安排抢救工作和人员安置工作。
(三)实验室放射源及射线装置安全应急处理预案
发生放射性同位素丢失、被盗时,操作、管理人员应立即报告辐射事故应急小组,并同时向当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公安部门报告,保护好放射源丢失、被盗现场,并认真配合环保部门、公安部门的调查侦破工作。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证据。
1.射线装置不能正常工作的应急处理措施
当射线装置不能正常工作时,操作人员应立即切断电源,停止使用射线装置,操作、管理人员应立即通知辐射事故应急小组。
2.人员受到放射性同位素意外的异常的照射应急处理措施 在发生辐射事故时,可能会造成对操作人员及周围公众的照射,应根据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及当时的强度,对可能受到辐射伤害的人员,协同环保部门或卫生部门及时将其送至有资质救治辐射损伤病人的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
3.当发现无人管理的标有电离辐射标志物体,或者体积小却重的金属罐(特别是铅罐),远离现场,既不要接触,也不要擅自移动这些物品,更不要因为好奇而打开容器。
(四)菌类及微生物安全应急处理预案
1.刺伤、切割伤或擦伤处理:1)立即停止工作。2)伤口挤血,水或消毒剂冲洗消毒。3)除去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4)去急诊室诊治,急诊室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安全事故领导小组,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2.潜在感染性物质的食入处理:1)立即停止工作。2)应脱下防护服并进行医学处理。3)观察和必要的预防治疗,去急诊室诊治,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填写“异常事件报告单”并报安全事故领导小组,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4)要报告食入材料的鉴定和事故发生的细节,并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
3.潜在危害性气溶胶的释放(在生物安全柜以外)处理:1)所有人员必须立即撤离相关区域,任何暴露人员都应接受医学咨询。2)应当立即通知实验室负责人。3)为了使气溶胶排出和使较大的粒子沉降,在一定时间内严禁人员入内。如果实验室没有中央通风系统,则应推迟进入实验室。4)应张贴“禁止进入”的标志。过了相应时间后,在实验室负责人的指导下来清除污染。应穿戴适当的防护服和呼吸保护装备。
4.容器破碎及感染性物质的溢出处理:1)做好个人防护,戴手套,穿防护服,必要时戴眼罩和护目镜。2)用布或纸巾覆盖受感染性物质污染或受感染性物质溢洒的破碎物品。3)然后在上面倒上消毒剂,通常用施康。由外向内进行处理。4)并使其作用适当时间(30分钟),将布、纸巾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5)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6)如果用簸箕清理破碎物,应当对他们进行高压灭菌或放在有效的消毒液内浸泡。用于清理的布、纸巾和抹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7)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
5.未装可封闭离心桶的离心机内盛有潜在感染性物质的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
1)如果机器正在运行时发生破裂或怀疑发生破裂,应关闭机器电源,让机器密闭(例如30min)使气溶胶沉积。如果机器停止后发现破裂,应立即将盖子盖上,并密闭(例如30min)。2)所有操作都应戴厚实的手套(如厚橡胶手套),必要时可在外面戴一次性手套。当清理玻璃碎片时应当使用镊子,或用镊子夹着的棉花来进行。所有破碎的离心管、玻璃碎片、离心桶、十字轴和转子都应放在无腐蚀性的、已知对相关微生物具有杀灭活性的消毒剂内。未破损的带盖离心管应放在另一个有消毒剂的容器中,然后回收。3)离心机内腔应用适当浓度的同种消毒剂擦拭,并再次擦拭,然后用水冲洗并干燥。清理时所使用的全部材料都应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6.在可封闭的离心桶(安全杯)内离心管发生破裂处理:1)所有密封离心桶都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装卸。2)如果怀疑在安全杯内发生破损,应该松开安全杯盖子并将离心桶高压灭菌。
7.有腐蚀、有毒、含微生物样品进入眼睛、污染台面处理:1)若有上述样品进入眼睛,立即用护眼冲洗器仔细冲洗。2)冲洗后去眼科就诊,对伤者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处置,记录受伤原因和相关的微生物,并应保留完整适当的医疗记录。3)若污染台面,即用1:100施康或0.5%过氧乙酸消毒。
三、成立应急组织机构、明确职责,签订安全责任书,成立实验室安全事故领导小组。
组长:安黎哲
副组长:杨克虎
成员:潘福生 王炳光 张文定 张建民 马旭炅
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组织制定安全保障规章制度并保证安全保障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
2.定期检查各实验室的安全情况、评估防范措施强度,汇总安全隐患数量与类型,及时呈报学校相关部门,并尽快解决。出现重大事故时,要及时赶赴现场,指挥抢救。
3.在实验室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时,应第一时间到现场组织抢险、救治伤员,同时向学校、学院、实验室安全小组汇报险情,保护现场。
4.责任领导应当尽快赶到现场指挥抢救,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师生员工,加强人力、物力投入,全力抢险,并配备必要的抢险救助设备,开展应急救援后的快速处置工作,及时、准确报告安全事故。
5.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 火警:119 医疗急救:120
四、日常管理
1.购买有毒化学品必须先履行相关的审批手续,具备合适的存放地点,并有专人保管。一切能产生有毒气体的实验,必须在通风橱内进行。必要时戴上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有毒药品应严格按操作规程和规定的限量使用。使用气体吸收剂来防止有毒气体污染空气。有毒的废物、废液经过处理后再排放。
2.每月定期检查安全工作一次,对电、水,门窗等方面的安全隐患进行深入挖掘,排除旧隐患,预防新隐患出现。各类钢瓶要放在气瓶柜,没有气瓶柜的进行固定。
3.各实验室安全责任人,必须清楚本实验室中灭火器位置和使用方法,对本实验室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如电源绝缘破损,水管开裂、漏水、门窗锁失效等)要及时掌握、汇报、尽快排除,如不及时汇报,出现事故造成损失的,本人负主要责任,如果已汇报,未能及时排除而造成损失的,本人负次要责任。
4.任何人都不能在实验室用火、电炉、开水器或其它炊具蒸煮食物。在实验室区域禁止抽烟、吃东西、喝水、涂抹口红及涂抹化妆品、漱洗打扮。
5.学生上实验课时,各实验室前后门都应打开,室内通道要尽量宽畅,确保在意外事故出现时、便于疏散与撤离。
6.每天下班时,必须关闭水电、门窗;断开易遭雷击设备的外部信号线;如外网线、电视信号线、电话线等。